饮酒·十四
陶渊明〔魏晋〕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言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注释
故人:老朋友。挈(qiè)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不觉”二句: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
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自言“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说、元兴三年甲辰(404)说、义熙十年甲寅(414)说、义熙二年丙午(406)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说。此诗为组诗第十四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孔德明.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5-17
3、
钱华堂.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说略[J].零陵师专学报, 1986(2):22-30
简析
《饮酒·十四》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写诗人与故人因志趣相投而相聚的温馨场景;接以班荆为席,松下畅饮,几杯下肚已醉意朦胧;后说父老乡亲们的言语杂乱无章,饮酒也失去了次序,显出聚会的淳朴与真实;最后说在醉意与欢愉中,诗人忘却了自我,也就不再计较外物的贵贱,仿佛品得酒中、人生的真意。全诗描绘了一幅与故人相聚畅饮、物我两忘的田园生活画面,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
董逃行
曹丕〔魏晋〕
晨背大河南辕,跋涉遐路漫漫。
师徒百万喧哗,戈矛若林如山,旌旗拂日蔽天。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魏晋〕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善哉行
曹丕〔魏晋〕
朝游高台观,夕宴华池阴。
大酋奉甘醪,狩人献嘉禽。
齐倡发东舞,秦筝奏西音。
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
五音纷繁会,拊者激微吟。
淫鱼乘波听,踊跃自浮沈。
飞鸟翻翔舞,悲鸣集北林。
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
清角岂不妙,德薄所不任。
大哉子野言,弭弦且自禁。